共存與創生
二十世紀的公共藝術是民主社會價值的最佳代言人,在今日,除了美化空間的功能,公共藝術的介入,也可能激發更深更廣的社會環境意識,強化文化的潛能,發揚生活與各種地方社群文化的優勢,彰顯其差異性與多樣性的正面力量。 二十世紀後期,藝術反映的是當下;而藝術在這個時代所要談的是共存,不同族群的共存,人與自然的共存。這樣的公共藝術必須將文化與生活的變化視為持續的狀態,並以流動、具有彈性,甚至於行動力的方式,來回應居住地的生態與生活。從而在差異與激盪之中,找出文化的創生力量。 公共藝術,也正如Michael Brenson 提出的觀念,藝術的橋樑作用,可以用來治療社會的病態、破除溝通的藩籬、聆聽異議的聲音,最終目的在「教育」的拓展、新美學生命觀的建構、因此改變了社會。
2009 西門町紅樓

✕
共存與創生
GALLERY